| 浙外“两课”实践教学改革:抓好主渠道,思政教育才能更畅通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毕莹 2015-06-29
日前,浙江外国语学院召开了首届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也是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首个召开校级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省属院校。会议上,省教育厅宣教处处长薛晓飞分享了他参加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后所总结出的五个“主”。他说,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即是要:面向主群体;抓好主渠道;建好主阵地;营造好主氛围;占领主战场。
其中,课堂教育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姚成荣强调,做好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着力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把理论研究搞深搞透,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怎么上好思想政治教育课,使学生印象中这门“刻板”“僵硬”“脱离实际生活”“一味说教”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实用起来?浙江外国语学院在“两课”实践教学上做了有益地探索。
大街小巷里的实践课,你上过吗?
“去年学生‘两课’实践的主题是‘寻找最美现象,发现最美精神’,让学生自己组队真正走出校园,探索身边的美。同学们表示非常感兴趣,他们去养老院或者福利院奉献爱心寻找‘最美’,还走到大街小巷主动创造‘最美’。”思品与道德修养教研室主任兰小平老师骄傲地与记者分享优秀的实践团队,“有一组学生选择下雨天给陌生人打伞,从陌生人的拒绝到打伞成功,他们用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力量温暖社会,尽力消除社会隔阂,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探究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是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兰小平如是说,“每个学期会抽出12~15个课时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与法律实践活动。”道德实践活动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及道德教育主流,以问卷调查和社会观察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的实践结果以班级交流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示,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大学生有责任去创造社会中的‘最美’,不仅要做好自己,更要像灯塔一样照亮和感染更多的人。”
除了道德实践活动,以“走进法院”为主题的法律实践活动也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团队自主联系法院,走进法院,用法律旁听的形式参加审判活动,体验司法环境,了解法院审判的流程。14级小教2班的同学们就亲身感受了案件审理的整个过程。蒋美茹同学介绍说这次听的是关于不当得利的纠纷,属于民事案件,她说:“这次旁听,让我的法律观念大大增强,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上当受骗,一旦被骗要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实践活动的价值在于让学生走进社会,改变被动教学状态,享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作为教师,我们会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寻找更多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找寻真理。”兰小平总结道。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你读过吗?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原著文献,它使我感到震撼,因为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学习上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科学的方法论后,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了呢!”上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践课后,有同学这样表示。
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模式,社科部副主任方浩老师在采访中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原理是其他三门课的基准,为了突出理论的导向性,让学生原汁原味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智慧,由此他们设计了“读经典,讲经典”的实践教学方式。书本共有八章内容,他们以每一章为基础,挑选出2篇经典文献,每篇字数控制在10页字,即10000字左右,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文献进行阅读,并要求提交一篇约2000字的读后感。除了个人作业,学生们还需要以6-8人组成一个小组,并挑选一篇新的经典文献。之后,他们需要制作一份20-30分钟的PPT,包括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现实意义、心得体会和该文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历史地位,从而将个人作业与集体作业统一起来。
苏平富老师说:“马原这门课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以达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因为现在我们发现很少有学生读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文献,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经典著作的帮助,就难以深层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和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
例如有一个小组阅读的经典文献是列宁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其中有一条理论是妇女的解放程度标志着人类的解放程度,妇女如何解放取决于妇女能否从家务中解脱出来,参与公共事务。这个小组在研读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理解:妇女不一定要离开家务劳动,如果家务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像家政业一样,那么也是一种解放。13汉师2班的李倩婷在学习马原第二章时,先是阅读了老师提供的《反杜林论》的相关文献,然后再结合课本知识学习,对此有了较为细致地了解。她说:“刚开始接触这门课时,面对晦涩难懂的哲学问题,自己不知道从何下手,也提不起兴趣。后来通过阅读老师提供的文献资料,有了一定的基础性了解,学起来也轻松有趣了!”
方浩表示,马概教研室正计划让学生阅读英文版文献,从而让学生体会专有名词在英语中的含义,学习课程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同时,学生还需要阅读国外媒体对中国评价的相关资料,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写出自己的感想。而这两项举措将在今后一年推出。届时,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会有更深入地认识。
时政演讲与社会实践,你参与了吗?
“第一,纯粹的理论说教已经不符合当下的现状了,脱离了社会生活,从‘理论——理论’的模式得不到正确的传播;第二,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学生只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案例,在社交软件上看别人的观点而不结合现实,就会缺乏自己的想法和立场,所以必须亲身去实践。”毛概教研室主任陈锋老师清晰地告诉了我们当下理论课该如何上。
跨文化教研室主任毛巍蓉老师说,“不少同学对这类课程很反感,认为只是一些枯燥的理论学习,因此,现在的课程增加了学生自主实践的课时,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给学生们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
“毛概课采用‘2+1’的教学模式,所谓‘2+1’,就是课堂教育加实践活动的形式。“而我们的实践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课前时政演讲,重点在于学生对某一社会热点的看法,评论;另一种是课程论文,比如2015年2月公开出版的学生优秀调查报告集《探美浙江》,就是这一实践活动成果的最好证明。”毛巍蓉这样说到。不同形式的实践所带来的是对现实的思考,从而让同学们对思政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陈锋说:“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一次期中座谈会中,学生对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很感兴趣。这对我们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肯定,学生自己也会得到不少收获。”但他也表示指导实践对老师来说有的时候也是一种考验,“比如有些选题其实已经超出了我们的专业能力范围。”他举了个“信息机制调研项目”实践小组的一个例子,“这个小组前期工作做得非常好,各方面都具备了很好的条件,但由于太过专业化,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有些不符,于是我就建议他们改成信息安全的调研,能够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推荐他们去参加了挑战杯。”这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合适的发展平台。
由于之前的实践活动从未有过这样的形式,《探美浙江》的出版让大家耳目一新。被谈及出版这一书的契机,毛巍蓉说:“很多同学下了功夫,都写出了许多不错的报告,我们希望可以保留下来,作为给其他同学的范例、借鉴。”从开题到选题,再到最后的完成,老师们都不断地给予同学们细致地指导,并且在论文的质量上也有更高的追求——希望可以增添更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而不仅仅是一篇学术文章。
红色文化之旅与专题教育,你一定感兴趣!
“红色文化之旅”是《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着力打造的一大品牌,“我们针对内容多、课时少的缺点,将实践教学延伸至课外,结合浙江的地理文化优势,致力于开展‘红色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尹铁老师如是说。课堂上,老师会组织观看红色经典影片,如《建党伟业》《辛亥革命》《建国大业》等,让学生熟悉与认知相关“红色文化”。课堂之外,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结合自己家乡特色和优势,进行一次“红色之旅”,如走访浙江革命纪念馆、南湖红船、鸦片战争纪念馆等,切实感受“红色文化”。12级应用化学1班的周同学就利用周末,和同学一起去南湖采风,“我们去了南湖革命纪念馆,里面布置了《开天辟地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基本史料陈列和辅助专题陈列以及部分革命文物,这让我们大开眼界!”周同学激动地说。
除了“红色文化之旅”的开展,老师们在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上也下了大功夫,用教学专题的方式,对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进行衔接和升华,并且切合浙江实际,开启了“案例教学”的新模式。“浙商精神”“义务小商品市场”“温州模式”“日本细菌战”等一系列“接地气”的专题教学相继喷涌而出,学生们也纷纷表示“课堂越来越生动有趣”“离开书本的教学令人受益匪浅”。
“我们希望通过多种形式来改革课堂教学,并且让学生们从有限的实践教学中得到更大的启发”,尹铁老师如是说。
“‘两课’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有助于树立正确三观,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调研能力、撰写实践报告的能力。许多同学以课程报告为基础,申报了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这就更有效地延伸了课程教学效果。”在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社会科学教研部主任潘迎华如是说。同时,教育科学学院从本科生“导师制”、英语语言文化学院从“全环境育人”推动网络思政工作创新、科学技术学院从党支部建设与学科竞赛引导相结合等,育人优秀单位代表都结合本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特色亮点也作了典型发言。
http://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1506/t20150629_12820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