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两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全方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浙江特色丰富课堂内容,用好红色资源探索教学载体,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实效。
今起,学校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索与成效,从思政课建设的角度深入回答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等问题。(系列报道按老师姓名首字母排序推送)
“今年刚好是我从教的第30年”,尹铁老师对记者说,此时,他露出和蔼的笑容,眼睛弯成了月牙。从1991年开始任职于浙江教育学院,到如今的浙江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这30年来,他一直行走在思政改革的田野上,走得稳健而坚定。
两招制胜,让学生爱上历史
“这和中学里的历史课没什么区别嘛”,这是许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普遍看法,以至他们对这门课兴趣索然。为了让学生发现到这门课的价值所在,尹铁老师用了两招。
第一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太喜欢尹老师的点名方式了,他总是拿着花名册走到我们身边,亲切地问我们叫什么名字,并不时和我们进行交谈,一下子就消除了我对这门课的排斥感,让我感觉分外亲切。”19汉师2班李路会如是说。构建与学生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提前到教室进行的“点名”习惯,尹铁老师已经坚持了近30年。
第二招,改变授课方式。一方面,尹铁老师通过讲述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展示一张张富有趣味的图片,在学生的脑海里描绘出了一幕幕生动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在欢笑声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另一方面,自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被纳入四门思政课以来,尹铁老师一直致力于探索“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的“两课”教学模式,将教学延伸至课外实践,并着力打造出了“红色文化之旅”这一品牌课程。除了课堂上组织观看红色经典影片,让学生了解并熟悉相关“红色文化”外,课堂之外,尹铁大力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结合自己家乡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一次“红色之旅”,如走访浙江革命纪念馆、南湖红船、鸦片战争纪念馆等,切实感受“红色文化,将知识外化于行。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是尹老师对于学生普遍看法的回答。学生通过学习近现代中国历史,感受中华民族勃发向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把这一时代的血和泪浸入到骨髓中去,以史为鉴,才会更加坚定地珍惜当下,热爱祖国,更加坚定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注重实效,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对思政教育的新愿景与新要求。“思政课改革要以实效性为核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于思政课的始终,通过各种教学形式使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此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导向,尹铁老师形成了如是的教学理念。
注重实效性,就是要贴近现实,做好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有情怀的新一代青年人的思想引领工作,发挥好思政课的价值导向作用。对此,尹铁老师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负责人,主持制定了将“浙江省红色资源”、“新农村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时代主题,纳入到实践教学选题之中的教学计划。这不仅克服了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少的缺点,同时充分挖掘利用了浙江省的本土资源,让学生能够就近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新变化。疫情期间,实践教学也没有停下脚步。在遵循防疫要求的前提下,无论是网课教学时进行的云端调研实践,还是返校后,充分发掘杭州本地资源的就近实践,尹铁老师以“疫”为“材”,就近取“材”,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切实发挥了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育人作用。
不仅如此,此次思政课改革还将我校“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的思政特色融入到了教学当中,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学习榜样。课堂上,尹铁老师动情地向学生讲述青年习近平带书下乡的故事;课堂外,实践教学以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为核心,力求增强学生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发挥浙江省红色资源的作用,打造“红船文化”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主题。
教学相长也,尹铁老师的笃志润德,浙外学子的奋发向上,为浙外思政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发挥专业优势,传播浙江故事,是尹铁老师下一步的愿景,“让学生可以在这里与脚下的这片土地进行深刻对话、灵魂交流,为生命的跳跃厚积薄发。”
简介:尹铁,男,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浙江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完成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2项,杭州市哲社重点规划课题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建设,两次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记者:周萍(中文学院)
(转校网)